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 Scientific Research

句句是方向!十九大闭幕,从总书记到部长再到教育党代表,他们都说了啥?

上传时间:2017-11-03 19:42:34 来源:本站 浏览:


十九大闭幕,关于教育事业,从总书记到部长再到教育党代表,每个人都阐述了对教育的看法和理念,可谓干货满满,下面就请跟随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十九大期间各级领导和代表对于教育做了哪些重要指示和讲话吧!

习近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报告中提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教育要给老百姓送四个红包,啃三个硬骨头

10月22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目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提出要“给老百姓送出一串红包”。

第一个红包,学前教育。他说,到2020年,学前教育(即幼儿园)毛入园率要从现在的77.4%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要从现在的约60%多占到80%以上。

第二个红包,义务教育。他表示,义务教育阶段要均衡发展、标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着力化解“择校热”“大班额”,到2020年,“大班额”必须完全消除;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特别是要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第三个红包,高中阶段。陈宝生介绍,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现在的42.7%达到50%。“这是什么概念呢?达到50%,就是说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了。

第四个红包,送给教师。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他说,正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的积极性。

同时,还分析了目前中国教育难啃的几大硬骨头。

第一个“硬骨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要达到80%。陈宝生说:“即使这两个指标达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还不能根本解决。还有,放开二胎之后,每年新出生的孩子有很多。”

第二个“硬骨头”,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有一些学生是自愿失学,没兴趣,不学了。怎么样按照义务教育法解决这些问题,让他有兴趣学习,把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现在是93.4%,这是一个大的“硬骨头”。

第三个“硬骨头”,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因为这是指挥棒,我们还要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就能带动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

10月22日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第六次集体采访活动,邀请几位教育党代表谈教育综合改革。代表们针对记者们提出的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清晰地解答:

职业教育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请问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刘志怀(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应从职业教育着手,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培养工匠精神。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想,这就应该从职业教育着手开始培养工匠精神。这需要两个层面:学校和社会。

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首先在公共课里面,要改革课程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业课里面,要重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对精湛技艺追求精神的培养,我们开展一些课程当中设置工匠精神的考核点,也可以让学生走进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的那种执着追求精神。在校园文化里,可以营造一些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出工匠精神。

社会层面,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环境,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只有学校、社会都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国家才会有大国工匠出现。”

徐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社会氛围的营造对工匠精神特别特别重要。

“社会氛围的营造对工匠精神特别特别重要。这两天有两个小的事例,让我感觉到这个氛围正在形成。

这两天,各位记者可能也注意到了,世界技能大会现场传来喜讯,中国在现场拿了三十个奖牌,金牌名列世界首位,还拿了十几个大奖。这样的消息在朋友圈里、网上传播的时候,很短的时间阅读量就有“10万+”,朋友都很关注。拿到大奖的,就有江苏一个技师学院的同学,他带动和刺激了很大一个群体。技师学院的同学认为,为国争光我们也可以。

还有一个小的事例,就在十几天前,国务院新闻办有个发布会,找了全国九名一线基层的党员代表,我也非常荣幸地参与其中。大家看一看这九个人的身份,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一线的,高铁、桥梁、水利的一线工人。所以,如果都这么重视工匠精神的话,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工匠精神一定会是中国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期待。”

高考改革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记者:我这个问题是提给虞丽娟书记和李希贵校长的。我们知道,上海这次也是高考改革的试点,我们和很多学校校长、老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有过直面的沟通,感觉到他们也有一些期待,但同时也有很多困惑。今天上午,陈宝生部长也表示高考改革将会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对此虞书记您怎么理解?李希贵校长您觉得高考改革给我们现在的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和变化带来了哪些挑战,我们又将如何应对?

虞丽娟(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高考改革要把考生和家长的感受度、获得感,作为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考改革的确是个系统工程,全社会关注。上海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是2014年与教育综合改革同步启动的,我们主要坚持在公平性的基础上,着力在科学性上下工夫。我们实施“两依据、一参考”这样一种新的高考评价模式,也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三门课,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六门课选三门课,“3+3”,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来积极探索分类选拔、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样一种机制。三年来,在教育部强有力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稳速稳序、积极推进,实现了首届新高考平稳落地,并且在教、考、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性的成果。

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体会和感触,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第一,改革的方向问题。第二,为谁改革的问题。第三,改革如何落地的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关于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习总书记教育思想,把好改革方向,做好顶层设计。

第二,为谁改革。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把考生和家长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当中的感受度、获得感,作为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全市上下形成的共识。因为考生和家长是改革过程当中一个关键的主体,要使他们全程参与改革,然后在改革过程当中分享改革的成果,有比较好的获得感和好的感受度。比如,我们在实施政策制定和宣传解读过程当中,是同步规划、同步策划、同步推出,在每一个阶段每个政策的实施落地,都要向社会、向考生家长做解读做宣传。我们今年全新的招录系统,实行的是培训到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考生、每一位校长,而且模拟演练进行了两次,以此来实现我们政府部门和考生、家长、社会之间信息对称,消除误解,减缓焦虑。

第三,改革方案如何落地。我们说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抓推进落实相统一。

一方面,我们各级组织要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当中,市委书记、市长亲自部署,并且把高考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纳入到市委市政府全年重点任务督办范围。市一级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书记、分管市长担任组长,统筹部署,严而又严,慎而又慎,细而又细。教育主管部门研究落实,研究每个政策、每个环节如何落地,以及可能的风险防范。更重要的是,我们各个部门、各个区、各个学校落实高考改革每一个举措都是上下同心,协同作战,精准到位。

另外一方面,我们教育系统内部需要联动改革,有机衔接。比如我们的教、考、招需要联动改革,我们的高中教育教学和大学招录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机衔接。在高中阶段,我们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此来推动我们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大学来说,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大学和考生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来撬动大学的人才培养改革。比如根据考生考试科目的选择,大学就要来组织设置相应的专业组,供学生选择。这次上海方案当中设置了24个院校专业组,比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高考改革带来两大挑战,一是要重新定义人才观;二是必须教师必须用大量的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来跟学生平等对话。

“非常荣幸,十一学校成为改革试点单位。我想跟你分享一个数据,现在十一学校,今年9月份开学,全校4359名学生,就有4359张课表,每一个学生通过学校开发的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和70个职业考核课程,形成了不一样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另外,这样一个试点改革,从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这样一个视角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五年前我们的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概有80%的学生聚焦在20%的热门专业。今年我们400多个学生参加高考,他们报考的志愿,第一专业我统计了一下,涉及到80%的大学专业领域。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慢慢找到了他自己,慢慢唤醒了他自己,慢慢开始走向了更加适合他未来潜能的专业之路。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

这些年的改革探索,我们体会到,第一个挑战,是人才观的认识。我们过去把孩子一分为二,一部分文科,一部分理科。今天当我们把20种组合在学校里形成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路径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来衡量、评价、看待我们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真正的人才?所以这个人才观必须要重新定义。

第二个挑战,是对我们的老师,就是路径依赖的挑战。过去我们的教育过程当中,说实话,行政力量相对多一点,你有什么事,我们喜欢通过管理的方式。今天,走班上课带来的行政力量相对淡化,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用大量的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来跟学生平等对话。这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大的挑战。”

乡村教师

新华网记者:现在很多乡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还很艰苦,有时候也会听说或者看到身边很多教师因为害怕吃苦,或者吃不了苦,不愿意去农村任教,请问代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黄俊琼(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乡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强大。

“我在乡村工作已经25年了,农村的办学条件、设施和城里相比是有差距的,所以老师们不愿意来,我想这是暂时的。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支持乡村教师计划的出台,农村的办学条件好了,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来到农村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了。

就拿贵州来说,农村教师有不少优惠政策,比如说教师国培计划、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津贴补助等等。我们省教育厅为了给乡村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在乡村选拔了省级乡村名师和乡村教育家,还在各个学校建立了工作室,我就被选为乡村名师。省财政每年给五万元建工作室,让老师们在工作室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会有更多老师乐意来,而且也教得好,乡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强大。”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要做更多的工作吸引教师到农村去。

“我补充一句,我也是兼任农村学校的校长。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以北京来说,我们也感受到,海淀郊区的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比城区教师待遇还要高,对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很大的一块投入就是教师培训,还有怎么吸引青年一代到农村学校去工作。”

校外课程

新京报记者:近几年,学生补课现象还比较严重,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也比较泛滥,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了,家长也觉得苦不堪言,请问各位代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建设学习型社会,鼓励民众终身学习。
     
这位记者朋友也说出了我内心的一个焦虑。目前这种大面积的学生参加社会补课,无论是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对学校的教学秩序,都有一些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不能简单来谈,教育自身也要反思。尽管我们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推进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客观上还是存在的。所以在学区内、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在过程和结果上实现教育的公平,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这样一种社会焦虑产生的背景也要认真分析,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类的文明,事实上就是教育和技术的的赛跑。当教育能够赶上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就会比较顺畅,氛围就会比较祥和,大家比较淡定。但是当有一天技术带来迅猛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带来了重大进步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教育来说却带来重大挑战,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过什么样的教育来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没有底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社会焦虑。

十八世纪的英国,蒸汽机出现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之前课程基本上是哲学、历史和文学这些人文学科。但是有了蒸汽机,人们发现,仅仅这样的课程体系没法应对未来了,所以那个时代教育开始有了科学内容。十九世纪电动机深入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细胞,人们发现,不上学没法应对未来。所以教育那个时候就从小众、某一些人的专利走向了教育的大众化。

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远远超出过去两次技术进步。我们怎么应对不确定的明天?未来二十年的时间,会有60%的职业消失,今天用学校里12年时间学习,或者加上大学4年时间学习,然后工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学习两段,已经不行了,没法应对变化的未来了。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办?

所以这次十九大报告总书记提出来,要加强网络教育,这是党和政府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来网络教育,仅仅靠现行的传统教育没法应对未来。怎么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来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学生、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而不要仅仅把学校当做起跑线。找到一个一个不一样的学校,这样知道人生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准备再去工作,而是终身学习。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可能是下一步非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虞丽娟(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校外补课的主要原因是人们逐利倾向严重导致,上海市目前已开展相对措施进行治理。

“这个现象的确对教育整体生态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社会非常关注,也可以说是个顽症,多年来没有很好地解决。对家长来讲,的确是又恨又爱,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学习很好也还要培训,因为要取得最好的成绩。

从表面上看,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过热,而且有一部分是无证、无照经营。从实际来看,我认为逐利倾向太严重。
 首先表现在,如果把孩子送去拓展素质能力,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是学校里学的或没有学的东西,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来解决,这就跟孩子课业负担过重直接关联。所以第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看到,少数培训机构误导家长,鼓励孩子提前学、抢跑乱学,这是违背孩子们身心健康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这种情况我们不提倡。

第二种情况,可能部分机构为了吸引家长,有些虚假的广告,造成家长集体焦虑,引起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考试招生等等方面秩序的不规范。

第三种情况,还有部分的机构收费标准乱开价,侵害家长孩子的权益。针对这样一些情况,上海今年作为教育系统补短板的一个任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规范秩序工作抓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义务教育阶段培训市场秩序的规范问题,另外两个是民办学校办学秩序和义务教育学校内部教学秩序。我们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排查调研,首先把无证的、无照的规范管理,同时对于培训的内容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收费的标准要规范。

这次借了各个区的力量,居委会的力量也发动了,还有市场监管部门的力量,所以大家对集中规范整治教育培训机构市场秩序取得了一致共识,也初见成效。后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整个教育生态改善,让家长的焦虑程度有所缓解,让孩子们能够适当减负,这是我们想做的。”

女童教育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十九大报告里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请问代表们,在农村尤其是比较贫困偏远地区的农村如何进一步推进女童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谢谢。

黄俊琼(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我在农村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孩子也比以前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随着老师们的一致努力,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对此充满信心。”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女童教育问题已经得到改善。

“我在三十多年前就在乡镇的一个中学工作,那个时候班里学生的比例,女生还是比较低,大概百分之二三十是女生,百分之七八十是男生。我现在经常回到山东高密老家,那里农村女童教育已经毫无问题了,男孩女孩都是宝贝。现在我在海淀北部农村学校,有初中有高中,班里学生男生女生的比例基本上是各半,个别时候女生还略多一点。从这一状况来说,我对这件事有信心。我们学校有好多农民工,学校办公室也定期调查他们子女入学的情况,我们也把这件事抓在手上,当然也包括女童的教育。”

教育改革

全美电视台记者:说到中国教育的改革,我记得陈宝生部长有一句话,就是三个“心”,小学要开心,到了中学阶段要活心,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要静心,我想这三个“心”是教学改革希望达到的效果。这个效果,好像跟已有的西方式的教育是相连接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改革,尤其是大学,要跟国际最高的水准接轨,我们正在做一些什么样的努力?如何达到这三个“心”的效果?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要唤醒学生找到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句话是陈宝生部长在十一学校考察后讲的。小学的开心、中学的活心和大学的静心,确实符合教育的规律。小学怎么开心?除了课程本身更加符合孩子特定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还要释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有个快乐的时光。中学的活心,事实上是希望孩子能够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把自己打开。大学的静心,就是学生已经通过基础教育找到一个本来的自己,踏上了一条符合他成长道路的路径,这个时候他就可以潜心去钻研。

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这样一个教育理想,整个教育系统确实做了大量的努力。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陈部长提到的“全面施工、内部装修”。这个内部装修,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体系上,怎么通过允许学生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我们的教育,过去更多的希望按照我们的意愿,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学生,不太特别留心学生的意愿。但今天,建设一个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现代国家,特别需要在某一些领域有个性、有专业甚至痴迷于这个方向的青年。我们能不能通过教育的转变,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来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他自己,发现他自己,唤醒他自己,最终成为他自己。我们有一句话,什么叫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养活了自己,服务于社会,这就是幸福。所以怎么样让学生达到开心、活心、静心,“内部装修”的任务非常艰巨。”

刘炯天(郑州大学校长):大学生要静下心来做学问。

“我来谈谈对大学静心的认识。大学的静心,大家比较常说的是怎么样去掉浮躁,踏踏实实地做学问,静下心来做学问。因为到了大学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接近于塑造成形,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还有个再造的过程。从认知的角度讲,还要探究事物内在规律,在这个层面上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培养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包括意志品质的锤炼,这些都需要静心。”






Copyright ©2023 天府四中版权所有 | 蜀ICP备18033543号-1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沈阳路西段517号 | 联系电话:028-80518070 | 邮编:610213 | 邮箱:tfdszx@sina.com